文章聲明
知本咨詢所推送文章,除非無法確認,都會注明作者、及來源,如標注有誤請告知,我們及時予以更正,并表示歉意。
本文來源:億邦動力
億邦動力網App電商新聞全新欄目——每日一干,與廣大電商同胞相約每晚8:30,獻上最精彩的一“干”。如果你也有關于電商領域的運營法寶、營銷創意、管理迷津......歡迎投稿至:xiongjie@ebrun.com,期待你的分享,共同成長,一起“干”!
本文作者是@狐貍君raphael,現就職于某管理咨詢公司,歡迎關注微信號fantastic_fox。從去年7月初稿敲定到現在,終于成書。本文為《風口上的豬:一本書看懂互聯網金融》一書試讀章節!歡迎拍磚!
互聯網金融,最近一兩年最火爆的話題,作為一個新生的概念,目前還沒有權威定義。謝平教授,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曾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中提到:“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
而在實際見聞中,各大媒體只要逮著互聯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或是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服務,都會把它們被歸為“互聯網金融”。很多媒體人或分析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謝平教授與鄒傳偉、劉海二在其后的著作《互聯網金融手冊》中也重新梳理了互聯網金融的構成。在我看來,它們大多未能覆蓋互聯網金融的全部。依托著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本文將從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出發,用簡潔明了的圖表,為讀者繪出互聯網金融的全貌。
金融的需求
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去思考問題。那么我們不妨首先思考一下,用戶的金融需求是什么?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其實沒什么差,一樣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資、融資、支付。
投資: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存款、保險也是投資的一種)。
融資:缺乏資金的人需要錢,融資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
支付:金錢的流動。
上述的語言定義也許有點簡單粗暴,下面的圖會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解釋:
投資和融資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投資是資金盈余者想用錢賣錢,融資是資金短缺者想用錢買錢,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交易總是要有買賣雙方才能順利達成。
相對的,支付可以獨立于投融資活動,自立自強。舉個栗子,我們平時日用品網購的支付,整個過程并沒有涉及到投資或融資活動。
搞清楚這三個基本金融需求后,我們來發掘互聯網金融的全貌。整個投融資的流程如下圖所示。資金盈余者將錢給予資金短缺者,資金短缺者之后返還本金及投資回報或虧損。(圖中箭頭僅表示投資資金流動方向)
傳統金融機構通常被稱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es),負責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比如銀行,資金盈余者將錢存入銀行賺取利息,銀行將款項放予資金短缺者,融資者支付利息。
傳統金融機構雖然被叫作金融中介,其實也被包含在最簡單的模型中。
以銀行為例,在資金盈余者存款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是資金短缺者的角色。在資金短缺者融資貸款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則是資金盈余者的角色。
在最基本的投融資流程的基礎上,有時候由于信息不夠透明,需要投融資雙方以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促成供求信息配對,完成投融資活動。
此外,由于投融資活動承受著各種風險,且每個投融資的主體有著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以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為例,投融資本身受到很多市場因素的影響,如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以及行業本身的影響。這些信息將更好地讓投資者了解不同項目的風險及回報,讓融資者清楚不同融資渠道的成本。它們將直接影響資金盈余者的投資決策,以及資金短缺者的融資決策。
看到上圖可能有些讀者會疑問:傳統金融機構是不是屬于上圖中的第三方?針對這個問題,我進一步解釋一下第三方在投融資流程中的角色。
第三方并不吸收資金或出借資金,而是僅作為媒人,撮合投融資雙方,投融資雙方是一一對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資金池的所謂P2P借貸平臺其實不是第三方,而是資金盈余者或短缺者。
傳統機構也有可能是第三方:以銀行代銷基金產品為例,基金公司是資金短缺方,零售投資者是資金盈余方,銀行則是第三方。用金融行內的術語來講,第三方只是一個“通道”。
弄清楚了投融資的流程,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是:
投融資領域的三種業務模式
一、自有產品
在第三方缺席的投融資過程中,自有產品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玩法。
由于大部分投融資產品(包括存款、貸款、基金、信托、保險等)都需要傳統金融機構的牌照去設計、打包、生產。互聯網金融的自有產品主要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即媒體常說的“金融互聯網”。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電商企業殺入傳統金融業:阿里巴巴、蘇寧、百度、京東、歐浦紛紛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蘇寧注冊了“蘇寧銀行”打算進軍民營銀行業,阿里巴巴和騰訊參股的民營銀行也接連獲批。在這個領域里,表現出眾的是互聯網/電商系小貸公司,而民營銀行因為剛剛起步,還沒有太大的成果。關于民營銀行我們會在后文進一步探討。
更有不少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密切合作、相互融合,共同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如阿里巴巴收購天弘基金51%股權,以及2013年鬧得紅紅火火的“三馬賣保險”,賺足了大家的眼球。
稍作總結,自有產品這個領域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金融機構互聯網化:金融機構所架設的在線平臺,既提供投資產品也提供融資產品,如電子銀行、保險網銷。
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化:要做金融產品的制造商,互聯網公司必須獲得相關牌照。在這個范疇下有兩個亮點:一是互聯網/電商系小貸公司,借助電商平臺收集交易數據,從而挖掘在線商戶的融資需求,并利用大數據控制信用風險,進行小貸業務,如阿里小貸。二是互聯網公司參股的民營銀行。
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在股權層面進行合作,建立合資企業并獲得金融牌照,共同設計、打包、生產投融資產品,如眾安在線。
上述內容,我會在后面的章節一一詳細展開。
二、金融服務中介
金融服務中介,是投融資過程圖中“第三方”承擔的角色。
其實投融資的過程和實物交易的過程無異,需要有買家(出錢的投資者),有賣家(賣股權、債權或其他權益的融資者),有商品(股權、債權或其他權益)。
在研究金融服務中介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電子商務領域里面都有哪些主要市場參與者:
上圖的這些概念其實已經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我也不多廢話了。B端是企業,C端是個人。
在這里還是需要稍微花點筆墨解釋一下圖中的B2C——
B2C在這里指的是非自有品牌B2C,主要有兩種:
一個是平臺B2C(B2B2C),即可以讓商家進駐、并向C端客戶出售產品的電商平臺,比如天貓、轉型后的京東商城等;
另一個是非平臺的零售商B2C,從別人那邊進貨然后向客戶銷售,自身不負責制造商品,比如轉型前的京東、一號店等。
我們只研究這兩種B2C,像凡客等自有品牌的B2C網站在此就不討論了(前文我們提到的阿里小貸之類的自有產品其實就可以類比為自有品牌B2C網站)。
導購網站則從用戶需求出發,匹配適合用戶的商品,把流量引導至賣家處。
了解了電商的業務模式后,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金融市場和電子商務市場有兩個很大的不同點:
一是金融產品不是消耗品,且價格會發生波動,所以金融市場需要可以讓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的流通市場(也就是金融業界常說的“二級市場”)來滿足交易需求,這個角色通常由交易所(Exchange)來承擔。
二是金融的二級市場通常需要有經紀(Brokers)的參與來提高市場效率或為交易方的信息進行保密。經紀還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等額外服務。
順帶一提,除了經紀外,交易所還有一個角色——做市商(Dealers)。中國的A股市場暫時還沒有做市商機制,但新三板(試點中)和其他OTC市場(柜臺交易市場)已經有做市商機制的存在。不過做市商并不是第三方,它需要自己將金融產品買下再賣出,低買高賣賺中間差價,它在交易過程中扮演的是資金盈余者或資金短缺者的角色。
因此,我們便可以順利成章地把圖中的概念拓展到金融服務中介來。
F指的是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s)。
N指的是非金融組織或個人(Non-financial organizations/individuals)。
(要說明的是F2F、F2N這些亂七八糟的術語,只是作者隨口編出來的,在業界并沒有很高的辨識度,裝逼者請慎用。)
下面,我將進一步解釋上圖中的六種金融服務中介:
F2F: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大多一對一直接進行,但也有不少交易平臺存在,比如銀行間交易市場。由于F2F模式大多都由監管機構所主導,或以交易所(如陸金所的F2F業務Lfex)的形式存在,我在后文也不再詳細展開。
F2N:包括平臺F2N以及非平臺F2N,零售用戶可以直接在F2N上購買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進行投資理財。平臺式F2N是一個在線的金融產品市場(Market place),金融機構可以進駐該平臺并直接向客戶銷售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作為直接銷售方,如淘寶基金、淘寶保險等。最有名氣的余額寶僅僅是其中的變種。此外還有微信公眾號,不少金融機構也進駐微信,以服務號的形式提供內容。非平臺F2N銷售的產品不是自己生產的,它只是做代銷工作,一般以從金融產品的生產商(基金、保險公司等)收取傭金的方式賺錢,如天天基金網、銅板街等。用戶除了購買投資產品外,還可以申請貸款產品,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模式:電商平臺與銀行合作,為電商平臺的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目前京東商城、蘇寧易購、eBay等已經與銀行合作,開展了這項業務。原本打算在2014年3月由騰訊、阿里巴巴、中信銀行合作推出的網絡信用卡,其本質也是信用卡產品銷售渠道的新拓展,只可惜這個計劃被央行叫停了。
N2N:以眾籌平臺為代表,有融資需求的個人/機構可在眾籌平臺發起項目,以股權、債權、或預售/團購等的方式向投資者募集項目資金。要注意的一點是,P2P借貸平臺其本質是以債權為基礎的眾籌平臺,這個我們也會在后文詳細解釋。國內的市場參與者有天使匯、大家投、人人貸、拍拍貸、陸金所、點名時間、眾籌網、追夢網等。
導購網站:即金融流量分發網站(也被稱為金融垂直搜索),根據用戶的金融需求,金融流量分發網站會匹配適合客戶的金融產品(目前覆蓋貸款、信用卡、理財產品等),國內的市場參與者主要有融360、好貸網、我愛卡、百度貸款搜索、24財富等。
交易所:供用戶交易金融產品或大宗商品的二級市場。除了兩大股票交易所,大部分讀者可能都不知道,國內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所在2013年多達近100家(2012年高峰時候,國內交易所甚至超過900家,后來在商務部、央行和證監會的聯合整頓下,國內交易所的數量才被控制下來)。與此同時,在北京、重慶等地存在著近20家金融資產交易所。而互聯網交易所也在慢慢崛起,如各P2P平臺的二級交易市場、陸金所旗下的Lfex等。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在圖中交易所把前面的幾種交易類型都裹住了,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交易所也承擔了一級市場發行的功能。
經紀:在股票交易市場中,經紀的角色是由券商來承擔的。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我將會探討互聯網券商的發展。
三、信息供應與分析
談完自有產品和金融服務中介這兩種主要業務模式,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投融資領域的最后一種業務模式——信息供應與分析。
這個領域的市場參與者通過為客戶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及分析以促成投融資活動,如挖財記賬、彭博、財經門戶、騰訊操盤手、雪球財經等。如果你懂得運用,它們并不比私人投資顧問差多少。
滿足支付需求的業務模式
比投資融資更廣泛的金融需求是支付,線上線下的消費都需要支付,甚至線上線下未來的消費都可以通過線上支付。仔細想想我們平時付錢的過程,你會發現支付的流程其實很簡單:
支付方使用擁有支付手段功能的媒介(即貨幣¥),直接付款給收款方,或通過第三方間接付款給收款方。
所以互聯網金融企業想要在支付領域下工夫,只有兩種手段:要么成為第三方,要么成為媒介。相對應的,互聯網金融在此領域有兩種可以實現的業務模式:
電子支付:作為買家賣家以外的第三方,為用戶提供桌面端/移動端電子支付及轉賬、繳費等服務,如網上銀行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
虛擬貨幣:以電子形式存在、于網絡上流通、具有標價及消費等功能的非法定貨幣,如Q幣、比特幣、萬里通。
我將在后文詳細探討上述兩種業務模式。
啰嗦了一大堆,最后九張圖合并在一起召喚出“神龍”:
值得注意的是,圖中的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業務模式是按實現的功能去劃分,現有的市場參與者也逐漸在往多個領域滲透。例如陸金所雖然是債權眾籌平臺(P2P借貸平臺),但它也有交易所的功能為用戶提供二級市場交易的服務。
知本咨詢簡介
北京知本創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管理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管理咨詢公司,匯集了由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管理學研究專家與世界領先咨詢機構高管等綜合背景人士共同組成的核心管理層和專家團隊。在過去的近二十年中,知本咨詢已經為數百家中國500強企業的跨越式成長提供服務,是中國大企業管理咨詢與實施的最佳合作伙伴,也是中國目前具有最多原創管理技術、成長最快的專業咨詢機構之一。
評論列表